干姜桂枝汤的食用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?
1、临床运用该方,当理解方义,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。该方之义,主要以柴胡、黄芩清利肝胆,以干姜、炙甘草温补脾阳,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。临床应用之时,便溏重者,重用干姜,而减轻黄芩用量;口苦重者,加重黄芩用量,而减少干姜用量。
2、如果你要吃那个张仲景书里比较补阳的药,就是比较有附子啦、干姜啦、肉桂之类的药,那这样子你吃了这个药之后,同时呢,如果你吃了药之后就吃水果,那这个药还没有补进去就被水果清掉了,这个药没有效。
3、处方: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30干姜30桂枝20黄芩15生牡蛎45龙骨45炮附子15茯苓30白术30白芍20当归15川芎15炙甘草15茵陈15 没有口渴,去天花粉。脾肿大,舌齿痕,中焦有湿证,加苓术。有湿热,加茵陈。有瘀血证,芍归芎。龙牡镇静收敛浮阳。炮附子温下寒,治尿频。
4、甘草干姜汤适用于误用桂枝汤后出现的严重津液损失症状,如咽干、烦躁、手脚抽筋等。它具有阳药特性,能提升心阳和肺阳,进而恢复脾阳,改善因脾虚引起的诸多不适。方剂比例为甘草二比干姜一,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。除了治疗伤寒脉浮等症状,甘草干姜汤还能缓解肠鸣、胸痛、胃痛等寒证,以及眩晕咳唾等症状。
5、在中医经典中,《内台方议》对甘草干姜汤有独特见解。对于脉浮、自汗出、恶寒,伴有小便频数的症状,认为这是中风并发阴阳两虚的表现,不宜随意发汗。若误用桂枝汤导致厥逆、咽干、烦躁,是因为错失了营卫调和,转而损伤了阳气。因此,该方以甘草为主导,干姜为辅佐,辛甘并用以恢复体内的阳气平衡。
6、食欲不振、脉沉迟者,加人参;胸腹部的搏动感明显者,加龙骨、牡蛎;注意事项:桂枝汤的加味不宜过多;方中宜桂枝不宜肉桂,生姜虽可以干姜替代,但没有生姜效佳;肥胖之人,或发热恶寒无汗者,或发热烦躁、口渴引饮、舌红苔干或黄腻者,或出血病证、凝血障碍者,当忌用或慎用。
《伤寒论》五: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1、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(jiàng)痛而恶(wù)寒。 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(zhòng)风。 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 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,脉若静者为不传(chuán);颇欲吐,若躁烦,脉数(shuò)急者,为传也。
2、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若微恶寒者,去芍药方中,加附子汤主之。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,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。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
3、太阳病,发热而渴,悉老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;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瘛疭,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4、《伤寒论》是中医的经典著作,但其写作年代久远,有个别文词古奥难懂,今就其中几个词义提出一点看法,以期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。 似 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》:「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zhizhi,微似有汗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离,病必不除。
《长沙方歌括》
1、综上所述,《长沙方歌括》是一本内容丰富、实用性强的中医方剂学著作。它不仅为中医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,也对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研究,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方剂的理论和实践知识,提高临床诊疗水平,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作出贡献。
2、长沙方歌括,清代陈修园的杰作,将《伤寒论》中的113个方剂精要,如辨证要点、功效主治、药方组成及服用方法,以简洁的歌诀形式呈现,深受中医界和爱好者喜爱。然而,由于其语言简洁,理解深度有限,20世纪90年代,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了《长沙方歌括白话解》以补充阅读。
3、长沙方歌括古籍,探讨了清·陈念祖在1803年所撰的方书著作。这部作品聚焦于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方,因其任长沙太守,故被称作张长沙。陈氏以诗歌形式,将《伤寒论》方的主治、药物、用量及煮服法等详细编撰,便于读者熟记。其子陈蔚则撰写注释,共同形成此帙。
4、长沙方歌括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,桂芍生姜三两同,枣十二枚甘二两,解肌还藉粥之功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,项背几几反汗濡,只取桂枝汤一料,加来此味妙相须。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,肢急常愁伸屈难,尚有尿难风又恶,桂枝加附一枚安。
5、《长沙方歌括》由201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陈修园,是对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方剂,以韵文的方式、总结、整理而成,是一本方剂的启蒙读物。
6、卷六:厥阴方与厥阴方如乌梅丸和当归四逆汤,这些方剂针对特殊体质和疾病状态,展现了作者对复杂疾病的独特见解。陈修园的劝读十则提供了古今通用的阅读指南,帮助读者理解方剂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意义。而《长沙方歌括白话解》则将这些古籍知识以更为易懂的方式呈现,便于现代人学习和实践。
2021-05-04伤寒重要方剂
1、「40」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 【经典配方】 麻黄(去节)、芍药、细辛、干姜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去皮)各三两,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半升(洗) 【方证】恶寒而咳喘、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,苔白水滑、脉浮者。
2、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的区别在于后者加上麻黄,增强了发汗效果。葛根汤不仅治疗头痛发热,还能缓解肌肉僵硬,其背后的病机是阳气津液上行不足。 针对太阳与阳明合病,若下利,可用葛根汤,若呕则用葛根加半夏汤。这两方剂在处理表里同病时,葛根的提津上行作用至关重要。
3、博采众方。”从而推测《伤寒杂病论》260个方剂大多数是张仲景借鉴与继承前人治病有效经典方,据此也可推测这些多数方剂可能就是《汉书 艺文志》所说“经方十一家”中的部分著名而行之有效的方剂,尔今无论《伤寒杂病论》所载方剂来源于何处,都习惯称《伤寒杂病论》方为经方,亦称仲景方。
4、《伤寒论》中使用四逆汤类包括干姜附子汤、四逆汤、茯苓四逆汤方、四逆加人参汤、白通汤、白通加猪胆汁汤、通脉四逆汤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。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,根据阳气虚衰,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,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,理中汤、四逆汤等等。
5、桂枝汤:在太原市中医学会第二次学术讲座中,桂枝汤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焦点,其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。桂枝加葛根汤 与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:针对不同症状,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,展现了方剂的灵活性。
6、《伤寒要旨药方》这部二卷本的医学著作,由南宋时期的李柽所撰写,首次出版于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现藏于国家图书馆。此书以北宋校正医书局订正的《伤寒论》为基础,从中筛选出172条病症条文,整理为《伤寒要旨》。
jt叔叔经方本草--笔记3
1、桂枝汤古时候叫小阳旦汤,桂枝和芍药形成一个大圈圈,生姜和大枣形成一个小循环,甘草给予地平线,像一个刚升起的太阳。(jt说他胡编的)用七碗水微火煮成三碗水(古代一升≈现在一碗,大概煮20-30min),把渣滓捞掉,趁着温,喝一碗,喝完后马上喝一碗稀粥(粥喝下去给身体一些营养让它造汗)。
2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、紫竹汤,同样让肠胃消化,为何这个汤用厚朴,那个用紫竹;为什么这个汤用怀竹,那个不用?(据jt说,这可是本草程式高阶题目哦~)一个人纯粹受寒而非感冒,这个寒会在身体内同气相求,所以肾会受到影响。
3、桂枝(三两),芍药(三两),甘草(二两,炙),生姜(三两),大枣(十二枚),龙骨(三两),牡蛎(三两)右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天雄补精,比较凝聚,可驱寒。
4、吃了桂枝汤以后的汗才是)。“啬啬恶寒”:坐在那里怕冷怕寒。“淅淅恶风”:冷雨打在身上讨厌的感觉。“翕翕发热”:热烘烘的。“鼻鸣干呕者”:鼻鸣这里jt认为是打喷嚏的意思,干呕是因为风邪压肉=压脾胃,胃口不好就会“呕”,但这个呕不是桂枝汤的辨证点。风气用桂枝汤,寒气用麻黄汤。
5、破淤血、太阳病蓄血症的轻证,比较重的是抵当汤。邪气沿太阳经传到太阳腑,有两个可能:蓄水、蓄血。邪气与太阳腑气分纠结,太阳腑气化机能不好了,变成五苓散证。邪气传到膀胱,膀胱抗邪,产生热,让小肠血管的血干在哪里,产生蓄血证。
6、五苓散–属于太阳–脉浮 麻黄附子细辛汤–属于少阴–脉沉 关于黄芩黄连黄柏:黄芩清上焦热,凡清肺热的也清大肠热,黄芩可以用别的药拉,如可用柴胡拉到少阳区块;葛根芩连汤就是葛根把消炎药转上来。但是黄连、黄柏有固定作用点,其他药不太引得到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桂枝汤 生姜 干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